IARTS 響應式官網:藝術展示與策略研究

我們的藝廊官網需兼具欣賞價值和推廣效果,讓展場上的新客有深刻印象,同時提升長期客戶回購藝術品的機率。

業務需要

  1. 商業模式的擴增:為了提升舊客回購藝術品和新客認識我們藝廊的機率,需要更多維度的內容展示。

  2. 改變展會現況:在沒有網站舉辦展會的情況下,內部需多花時間編輯導覽手冊,到了展會現場需請客戶手寫資料和個別傳送他們感興趣的藝術家手冊,效率慢出錯率又高。

  • 因目前還在微調整,近期才會正式搬上線,若在閱讀網站剛好撞到這時候而點不開 Visit Site,請點下方 IARTS VIDEO(怕萬一先錄了影片,請見諒)

專案動機

IARTS我之藝術業務正在起步期,官網需具備突出的品牌形象,同時滿足業務需求,才能在競爭藝廊中脫穎而出。除了產出全新官網以外,我也帶入了SEO 搜尋優化,舊客可依關鍵字快速搜尋藝術家們

  • UI/ UX 設計:郭虹吟

    前後端開發:瞳拾設計整合有限公司

設計推動

  1. 以代理藝術品的風格重新定義品牌形象:IARTS我之藝術需要有自己的氣質,這個氣質不能偏離我們代理的藝術品風格,以免網站呈現過於衝突。

  2. 敘事邏輯引導使用者更深入認識藝廊和藝術家:藝廊網站最大的困擾之一就是資訊量很多,考量到使用者接收過多資訊會疲憊,我希望能架構出最簡易的閱讀順序。

官網價值除了樹立品牌形象,影響用戶對藝廊的認知與感受之外,更是展場上的導覽媒介和維繫客戶關係的資料庫,為此我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設計推動…….

第一版設計

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 視覺沒有變化、缺乏品牌調性:目前只有初見時的大方簡約,卻少了能品味的細節,整體也並無一看便知是IARTS我之藝術的品牌張力。

2. 多餘的頁面、無法增加與使用者的互動性:實際請用戶操作官網,他們提出頁面資訊有重複的感覺,因此我需要簡化原本的敘事邏輯。

*工程師的疑惑:為什麼每個藝術家都有自己的目錄,還需要額外再導入一頁目錄頁?未來會很佔虛擬主機容量吧?

第二版設計

  • 最終視覺呈現:

官網的首頁是訪客進入的第一個頁面,需要釐清官網什麼樣的版面更能突顯品牌特色、簡約中緩緩浮現細節。

第二版草圖 / 釐清更多業主使用上的體驗

專案目標

介面要求:優雅易用的操作介面

開發要求:優化SEO搜尋引擎

交付前後台工程師開發時,持續溝通協調讓專案更完整

幾乎有70%在溝通,30%在設計

前端在切版讓互動更生動,並針對響應式做了版面微調整,但整體和原本網頁調性差距有點大以至於主管不習慣,於是視訊了好幾次用 Coding 和前端溝通版面的字型、間距、動畫,並做適當斷捨離,最後呈現出雙方都滿意的網站。後端同步測試也會遇到上架線上目錄容量過低、需新增排序或必要操作等功能,從選擇主機到確保每個人使用後台都順暢的情況下才確定結案。

IARTS Website

左:模擬給工程師的 prototype

右:完成的實體網站

最終信息結構:

Home Page|藝術顧問需展示專業度,藝術品的競爭優勢是提供完善安裝服務,應用場景的展示讓用戶更了解藝術品擺放在空間的樣貌,卡片式解說讓用戶更清楚安裝流程,增加信任度,最後點擊Contact us 按鈕進入表單頁,直接說明訂製需求。

Artists Page | 網站目的是引導用戶更深入理解藝術家,所以藝術品結合Pop up視窗讓細節更亮眼,達到進一步點擊目錄的效果(Catalog按鈕)

Iphone Version

Ipad Version

專案研究過程

5W1H 策略思考擬定網站方向

與團隊進行5W1H腦力激盪後,我排除目前偏附加價值且執行上較困難的功能如:AR 360度環景展品,並確定官網目的以展示為主,無任何金流買賣流程,再逐步縮小客群範圍、定義品牌形象、聯絡表單等純形象網站的必要功能。

除了上述提到的客戶,還能挖掘多少潛在客戶?

在關係人地圖中列出與我們藝廊合作過的公司,再進一步分析共同服務的主要、次要客戶,和一同參加展覽中認識的新客群。而在這份研究中我發現了媒體的重要性,因此決定在網站加開 Media 頁打開藝術家知名度。

網站架構:梳理龐大資訊量

銷售服務是讓還不知道我們的客戶了解內容,合作對象著重在作品的展示和呈現上,更多是透過案例和參加過的大型展覽活動打響知名度,媒體也是推廣藝術家不可獲缺的元素。

Visit the Website

·

Visit the Website ·

專案的反思與檢討

如果當初在設計Pop up 視窗有考量到同件雕塑能呈現兩種不同角度,會更符合我們藝術品安裝公司想呈現給客戶多元角度的心,而在 Décor 頁面上架擺設品時,才發現有多種尺寸,但案子已經到尾聲,只好拜託工程師多加一行放資訊(不好意思再開太複雜的功能)這是兩件我認為可惜的地方,但再遇到類似的專案,我相信自己能夠修得更好。